查看原文
其他

爱因斯坦: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2016-10-20 爱因斯坦 战略与政策论坛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爱因斯坦

【本文为爱因斯坦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这一年爱因斯坦57岁,已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在纪念的日子里,通常需要回顾一下过去,尤其是要怀念一下那些由于发展文化生活而得到特殊荣誉的人们。这种对于我们先辈的纪念仪式确实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因为这种对过去最美好事物的纪念,必定会鼓励今天善良的人们去勇敢奋斗。但这种怀念应当由从小生长在这个国家并熟悉它的过去的人来做,而不应当把这种任务交给一个像吉卜赛人那样到处流浪并且从各式各样的国家里收集了他的经验的人。

  这样,剩下来我能讲的就只能是超乎空间和时间条件的、但同教育事业的过去和将来都始终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这一尝试时,我不能以权威自居,特别是因为各时代的有才智的善良的人们都已讨论过教育这一问题,并且无疑已清楚地反复讲明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在教育学领域中,我是个半外行,除了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以外,我的意见就没有别的基础。那么我究竟是凭着什么而有胆量来发表这些意见呢?如果这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人们也许就因为这样一些考虑而不想讲话了。

  但是对于能动的人类的事务而言,情况就不同了,在这里,单靠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如果要不失掉这种知识,就必须以不断的努力来使它经常更新。它像一座矗立在沙漠上的大理石像,随时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险。为了使它永远照耀在阳光之下,必须不断地勤加拂拭和维护。我就愿意为这工作而努力。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这样。由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承担者,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

  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就我所能作判断的范围来说,英国学校制度最接近于这种理想的实现。

  但是人们应当怎样来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讲道理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多谈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来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初入学的儿童第一次学写字便是如此,大学毕业写博士论文也是如此,简单地默记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课文,解一道数学题目,或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也都是如此。

  但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而反过来,计划的实现也使它增长和加强。这里有极大的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关系极大。同样工作的动力,可以是恐怖和强制,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和好奇心,只是这种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

  同一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教育影响可以有很大差别,这要看推动工作的主因究竟是对苦痛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快乐和满足的追求。没有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没有影响。

  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伤害了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它制造出的是顺从的人。这样的学校在德国和俄国成为常例;在瑞士,以及差不多在一切民主管理的国家也都如此。要使学校不受到这种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的侵袭,那是比较简单的。只允许教师使用尽可能少的强制手段,这样教师的德和才就将成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

  第二项动机是好胜心,或者说得婉转些,是期望得到表扬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一个人希望得到他同类赞许的愿望,肯定是社会对他的最大约束力之一。但在这种复杂感情中,建设性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

  要求得到表扬和赞许的愿望,本来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注意防止为了引导学生努力工作而使用那种会造成个人好胜心的简单化的方法。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以这样的办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的这种破坏性经济竞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正像一个蚁垤里蚂蚁之间的交战说不上什么是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人类社会中成员之间的情况也是这样。

  因此,人们必须防止把习惯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向青年人宣传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从他的贡献来看,而不应当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和工作的结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引导出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

  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更有价值。关键在发展于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这种教育的主要基础是这样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胜利完成了任务,它就会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我知道有些儿童就对在学时间比对假期还要喜爱。

  这样一种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行成为一个艺术家。为了能在学校中养成这种精神,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对于这一点,正像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一个人永远健康一样,万应灵丹是不存在的。但是还有某些必要的条件是可以满足的。

  首先,教师应当在这样的学校成长起来。其次,在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应当给教师很大的自由。因为强制和外界压力无疑也会扼杀他在安排他的工作时所感到的乐趣。

  如果你们一直在专心听我的想法,那么有件事或许你们会觉得奇怪。我详细讲到的是,我认为应当以什么精神教导青少年。但我既未讲到课程设置,也未讲到教学方法。譬如说究竟应当以语文为主,还是以科学的专业教育为主?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照我看来,这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

  因此,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对把学校看作应当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在以后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种观点。生活的要求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用这样专门的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作为死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

  照我的见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尽管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最后,我要再一次强调一下,这里所讲的,虽然多少带有点绝对肯定的口气,其实,我并没有想要求它比个人的意见具有更多的意义。而提出这些意见的人,除了在他做学生和教师时积累起来的个人的经验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来做他的根据。

(译者:许良英)

论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爱因斯坦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又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当我把“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理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门知识。

  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门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使年轻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的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和滋养。在这里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同学校的教育准则的关系极为重大。做同样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只不过这种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

同样一件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以很不相同,这要看推动这项工作的主因究竟是怕受到损害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对快乐和满足的追求。没有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会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会没有影响。

  人们应当纺织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

  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地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

  如果你们始终不忘记这一点,你们就会发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并且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也就会有正确的态度。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译者: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


爱因斯坦的革命性猜想

爱因斯坦擅长通过革命性猜想显示生活场景,将概念复杂的科学观点整合到场景之中,他管这些场景叫“思维实验”,德国人称之为“思考实验”。这里有几个代表性思维实验,与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密切相关。

1.想象你在追一道光束

这是爱因斯坦16岁就在做的思维实验。你跟着宇宙中的光线跑会发生什么呢?爱因斯坦解释道,如果你的速度能赶上光的速度,在宇宙中你就会看到这道光是冻结的。但光在宇宙中并不能冻结,要不也就不能形成光了。最后爱因斯坦意识到,光的速度不会因为他而减慢。所以只能在其他方面做出改变。改变的是时间本身,这也奠定了他狭义相对论的基础。

2.想象你在一列火车上

假设你在一列火车上,而你的朋友站在车窗外,看着他疾驰而去。如果雷电同时击中了火车的两段,你的朋友便可以同时看见两道闪电。但在火车上,你与列车方向那端的闪电距离会更近一些。所以你会先看见列车方向的闪电。这个思维实验告诉我们时间对于运动和静止的人是不同的,结合爱因斯坦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同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石。

3.想象你有个双生兄弟(姐妹)坐上了宇宙飞船

这在爱因斯坦时间膨胀效应实验中是非常著名的,只能通过时间来验证。假设你有个孪生兄弟(姐妹)。但自你兄弟出生起,他(她)就被放进了宇宙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送到太空中。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你们的年龄会有差异。因为如果越接近光速,时间就会越慢,你的兄弟(姐妹)年龄增长就会越慢。当飞船返回地球,可能你已经准备退休了,而你的兄弟(姐妹)还在青春期。

4.想象你在一个盒子里

假设你在一个盒子里,飘荡在空中,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突然你掉到了地上。会发生什么?盒子是受重力影响在掉出来的吗?或者绳子是用绳子拉上去的?根据爱因斯坦的结论,这两者结果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重力和提拉是一样的东西。根据爱因斯坦之前的断言,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的。如果运动能影响到时间和空间,那么它对重力和提拉也会有同样影响。引力能改变时间,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部分。

5.想象你在把玩一枚双面硬币

爱因斯坦并不是量子理论最大的拥戴者。实际上,他总是通过思维实验来驳斥量子理论。但正是这些思维实验的挑战,才让量子理论的开拓者沉淀下来,更加完善这些细节。关于“量子纠缠”的思维实验,爱因斯坦喜欢叫它“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假设你有一枚可以轻易分成两半的双面硬币。转动硬币,不用眼睛看,一面给你朋友,另一面拿在手上。然后你朋友坐上火箭飞船遨游太空。然后你看一下你的硬币。你拿着硬币的正面,瞬间就能知道数十亿光年外的朋友拿的是反面。如果你能立即想到硬币的两面,在你看到其中一面之前就来来回回地在心里交换了无数次,那么,这些硬币就可以规避光速,不管他们相隔了多少光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犹太裔物理学家。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交流探讨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您的关注、分享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您可以点击“战略与政策论坛”关注,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谢谢您的关注、分享和支持!

   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我们对未来的大赌注

2.《自然》提出中国要促进科研与创新需加强科学基础

3.习近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4.李克强:既要保障教育公平又要提升教育质量

5.创新不是最终目的 有用有价值是最终目的

6.建设一个创新友好的社会

7.两位北大老校长的经典演讲

8.校长教授们连鼓四次掌,李克强总理在北大讲了啥

9.丹麦发布报告总结未来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趋势

10.瑞典研究理事会提出研究系统未来目标及建议

11.人类正进入万物智能、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12.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

13.吴晓莉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14.应长期坚持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各项政策

15.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

16.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

17.按科技创新规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8.特朗普接受共和党提名演讲和希拉里接受民主党提名演讲

19.奥巴马任期内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

20.本.伯南克在普林斯顿大学2013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21.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免于恐惧的自由

22.学术与人生-专心真心,不忘初心,意志坚定

23.朱立伦到访复旦对话两岸青年实录

24.《新青年》杂志创刊与五四运动

2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解读

26.“高精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土壤

27.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解读

28.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解读

29.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及解读

30.【珍藏】扎克伯格夫妇捐30亿美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附完整视频】

31.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3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